房县:一个低调却丰盈的存在,藏着中国最温润的时光

如果要在地图上画出一个中国的情感坐标,房县大概不会在那些耀眼的光圈之中。但正因如此,它才有了独特的意义——一个低调、不喧哗,却在文化、山水、风物、人情中自成一体的所在。

这里,是南水北调的源头之一,是神农架的门户,是《诗经》的发源地之一,是古人栽种黍稷、酿酒作诗的地方。今天的房县,不在城市焦点中,但正以自己的方式守着土地、语言、记忆、酒香,缓慢却坚定地呼吸着。

图片[1]-房县:藏在中国腹地的一座文化原乡

一、房县之“房”:历史的名字,地理的根

“房县”这个名字,最早可追溯到秦朝设郡以来的地名沿革。它位于湖北西北部,地处秦岭、大巴山、神农架余脉之间,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,山川纵横,森林密布。这里不仅有秦楚文化的碰撞交融,也有土家族、回族等多民族的融合延续。

“房”字,在古汉语中有“屋宇”之意,也指某种结构稳固、有遮蔽、可栖息的存在。用“房”来命名一方土地,某种意义上,也暗示着这里可以安身立命、可以孕育文明。这或许也是为什么,自古以来,房县就是迁徙者的中转地、边远政权的要塞地、文人隐士的归栖地。

二、山在书中,水在诗中

房县是一个“有山有水也有诗”的地方。

先说山。神农架之南,武当之西,秦岭之北,三大山系的缠绕成就了房县复杂而富饶的地貌。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0%以上,是天然的“绿色仓库”。房县人自小就在山中长大,懂得与自然打交道。无论是上山采药、割黄荆、砍柴烧酒,还是在田埂边撒下谷种,他们和自然从不割裂,而是同频呼吸。

再说水。房县的水是动人的。这里是堵河的发源地之一,水流清冽,四季分明,贯穿城西。秋冬时节的河面上常起白雾,与远山浅影相融,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画。黄酒酿造,也离不开这清水。许多老酒坊至今仍坚持用山泉作水源,只为保留那一丝“土地的清味”。

而这山与水,在《诗经》的语言里,更化成诗。据传,《诗经》中的多首“国风”篇章便诞生于这片区域。《诗经》中的黍稷、椒浆、兰芷、蒹葭、水禽,不只是抽象的意象,而是房县土地上真实存在的物与境。

图片[2]-房县:藏在中国腹地的一座文化原乡

三、诗意不是历史,是生活本身

在房县,诗意从不是装饰,而是生活中自然流出的某种气息。

清晨,老人们在门前烧柴煮水,泡一壶自家种的苦丁茶;中午,山里人背着箩筐进镇赶集,兜里还揣着清早下树的野果;夜晚,三两人围炉小酌,喝着温热的黄酒,谈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与传说。

这就是房县的日常:慢、不虚伪、有沉淀感。它不讲排场,也不追求时尚的标签。它保留了许多现代社会不再强调的东西,比如邻里之间的礼数、对土地的敬畏、对老手艺的坚持、以及生活中那点朴素的尊严。

这不是“复古”,也不是“田园幻想”。这是还未被打碎的、原始的中国人文秩序。

四、房县人的气质:温厚、内敛、有筋骨

了解一个地方的最好方式,不是看风景,而是看人。

房县人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:温厚、实在、不多言,但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。他们可以一辈子守着一口酒缸,把酿酒技艺代代相传;也可以走出山林,拼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把勤劳与忠厚写进履历。

他们不会轻易表露情绪,也很少大声宣告自己的价值。但你会在一次交谈后,在一次饭后送行中,慢慢感受到那种沉静的善意。这种气质,也深深写进了房县的文化肌理。

比如黄酒:温润、缓慢、回甘。喝得慢,话也慢;但酒劲上来,情就厚了。再比如老戏台子上唱的皮影戏、三弦调,都是几代人对生活苦乐的安慰式表达。

图片[3]-房县:藏在中国腹地的一座文化原乡

五、在被时代略过的角落里,房县更像中国的“原乡”
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像房县这样的地方很容易被“遗忘”。它不上热搜,没有网红桥和城市地标;没有铺天盖地的文旅广告,也不主动张扬自己。

但也正因此,它更像我们内心深处那个“原乡”的投影。

我们不再属于村庄,但常怀念村庄的声音;我们住在钢筋水泥里,但仍向往一处可发呆、可静坐的屋檐。在这个意义上,房县不是地理的概念,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避难所

或许正因为这样,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年以后,重新回到故乡、回到房县。他们不再追求“出走即自由”,而是发现:扎根、看山、听雨、饮酒、识诗,才是更成熟的人生选择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